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刊物宗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征稿要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投稿方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收稿方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栏目设[05/29]
让玉米和大豆从“冤家”成“邻居”四川农业大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在一片肥沃的农田里,身处其中的物种都会拼命寻找养分、阳光、水分等资源,上演“适者生存”的大自然法则。玉米与大豆为同季旱粮作物,在土地有限
在一片肥沃的农田里,身处其中的物种都会拼命寻找养分、阳光、水分等资源,上演“适者生存”的大自然法则。玉米与大豆为同季旱粮作物,在土地有限的我国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,如何让他们和谐生长?
今年年初,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,今年四川将实施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,目前已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和技术方案,明确将在108个县(市、区)推广。
玉米与大豆的距离,也在不断调整。“通过不断筛选与对比,我们发现60公分的距离最好。”这个距离也在不断适应新的需求。杨文钰补充道,“为了适应机械化操作,黄淮海地区在套种时,最大可以达到70公分。”
“如何复合种植呢?通俗地来说,玉米是3月底4月初播种,大豆是6月上旬播种,他们会共同经历一个生长期,实现2行玉米与2-4行大豆交替复合种植。”杨文钰告诉记者,以前农民种了大豆就种不了玉米,种了玉米就种不了大豆。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,能够实现玉米不减产、能稳产,同时又多收一季大豆,每亩地可多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,要“在黄淮海、西北、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”,以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。
时值七月,暑意盎然。在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一块农田里,翠绿的玉米秆已高过人头,两行玉米带之间,一垄垄大豆苗长势正旺。
“不用担心,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。”杨文钰教授说,经过多年推广,大家开始逐渐接受这项技术,并采取措施解决遇到的问题。
杨文钰(右一)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摄影:刘跃华
可当他去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技术时,经常有农民持怀疑态度。有人直接发问:田地里种了那么多大豆后,玉米咋还不减产呢?
这项技术,也是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二十余年攻关的成果。经过多年探索,这项“四川造”技术已从实验基地逐步走向老百姓的庄稼地里,让四川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老百姓尝到了增产、增收的甜头。
据农业农村部统计,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,模式现在已经基本成熟。如果按照每亩单产100公斤大豆计算,一年下来,全国将“白捡”7亿多公斤大豆。根据规划,力争今年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500万亩,将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。
按照杨文钰教授研究的种植技术,每亩地在保证玉米产量的情况下,可增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。
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
【如果您有新闻线索,欢迎向我们报料,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。报料微信关注:ihxdsb,报料QQ:3386405712】
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实习生 谭晰月
粮田里的“最萌身高差”
文章来源:《农业工程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gc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6/14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