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刊物宗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征稿要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投稿方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收稿方[05/29]
- · 《农业工程技术》栏目设[05/29]
让玉米和大豆从“冤家”成“邻居”四川农业大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今年2月22日,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。其中提到,“在黄淮海、西北、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”。作为研究该技术二十余年的资深专家,杨文钰和团队常年奔波在全国
今年2月22日,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发布。其中提到,“在黄淮海、西北、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”。作为研究该技术二十余年的资深专家,杨文钰和团队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,深入田间地头,在当地培训、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
“冤家”变“邻居”
一次宣传推广时,一位种植大户来向他取经。通过交谈,杨文钰知道对方认真琢磨过这项技术。于是,杨文钰现场出题,故意考考他:“这样种的话,可能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,准备怎么解决呢?”对方没有打退堂鼓,把自己琢磨的解决办法一一讲给杨文钰教授听。杨文钰回忆说,那天很热,去了好几个地方指导,其实很累了,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了。“就是要有这种精神,遇到问题,就想办法去解决。”
同一片田地里,如何让玉米和大豆从“冤家”变成和睦相处的“邻居”?该项技术大面积推广还面临哪些问题?7月初,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,听他讲述,如何科学搭配玉米与大豆,让它们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实现丰收。
杨文钰(右一)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摄影:刘跃华
“2000年开始,我们针对四川盆地丘陵旱地土壤贫瘠、水土流失等问题,提出了‘小麦-玉米-大豆新三熟模式‘。”根据四川的实际种植情况,2008年开始,杨文钰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到玉米-大豆间套作二熟模式上,也就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
杨文钰(左一)和研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,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摄影:刘跃华
“其中,行比配置是我们研究的重点。”杨文钰告诉记者,玉米和大豆是高秆和矮秆的搭配,要尽可能提升玉米的优势、降低大豆的劣势。具体如何搭配,要根据当地的地理、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。“2行玉米与3行大豆、4行大豆、5行大豆等进行搭配,我们都实验过。在部分地区,玉米与大豆的最大行比配置可达到2:6,也就是2行玉米+6行大豆。”
可无论大豆行数如何变化,玉米始终保持着两行不变。这是因为,农作物存在“边行效应”,大田边行上的作物生长发育较内部各行更好。保持两行玉米不变,这样一来,所有玉米都有了边行优势,中下部叶片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。这也不意味着,玉米带与玉米带的距离越远越好。杨文钰说,两行玉米与两行玉米的距离在1.6米-2.6米最合适,具体要根据种植的地区来定。
大豆与玉米套种,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种农作物种在一起。“这里面有大学问。”杨文钰说,要让它们成为和谐相处的“邻居”,要考虑品种、行比配置、密度、施肥等多方面的因素。
经过反复地实验、研究,杨文钰和团队成员逐渐找到了玉米与大豆共生的“最佳位置”。
“固定两行玉米后,边行优势达到最大化。如果净种玉米,株距在30公分左右。套种后,玉米的株距控制在15公分左右,这样,玉米的种植株数并没有减少。同时,还要保证单株施肥量,种植下来,就能保证玉米的产量达到当地平均玉米单产量。”杨文钰介绍,这样不仅玉米的产量守住了,还多出几百斤大豆来。
于是,到了七八月份,在不少田地里将看到一个特别的风景。绿油油的玉米和大豆整齐地带状排列着,玉米秆高耸挺拔、大豆苗茁壮成长,远远望去,如同一对“最萌身高差”。不仅造型独特,也寄托着这片土地对丰收的期望。
这是二十几年来,杨文钰教授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。
倾心研究二十多年,杨文钰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发展前景十分看好。他说,希望能在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的示范样板,让农民看到实惠,尽快加入进来,共同实现增产、增收的梦想。
态势向好,但这个技术大面积推广,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。杨文钰认为,首先,核心技术要本土化,“不同区域有不同需求,行比配置、种植密度、施肥量都有差异,要做到因地制宜。”同时,要考虑耐荫大豆品种和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,“目前在除草环节,还需要分开对玉米、大豆进行除草。”此外,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,还需要研究如何同时收获玉米和大豆。
早在2007年,眉山便开始引进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的研究团队,在仁寿县建立试验田,探索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。
秘密藏在两行玉米中间。杨文钰教授告诉记者,同一块田地,与净种玉米相比,种植了大豆后,玉米的种植面积的确减少了,但数量并没有减少。
文章来源:《农业工程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ygc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6/1422.html